【异名】灵药(《外科大成》),三白丹(《张氏医通》),三仙散(《吴氏医方汇编》),小升丹、三仙丹(《疡医大全》),升丹(《药奁启秘》)。红升,又名:三仙红升丹、红粉;黄升,黄升丹。小红升。
【基原】为粗制氧化汞。为水银、白矾与火硝的加工品。加工后碗边的红色物质为“红升”,碗中央的黄色物质为“黄升”。
【制法】原料为水银、硝石、白矾各二两。先将硝石、白矾研细拌匀,置铁锅中,用文火加热至完全熔化,放冷,使凝结。然后将水银洒于表面,用瓷碗覆盖锅上,碗与锅交接处用桑皮纸条封固,四周用黄泥密封至接近碗底,碗底上放白米数粒。将锅移置火上加热,先用文火,后用武火,至白米变成黄色时,再用文火继续炼至米变焦色。去火,放冷,除去泥沙,将碗取下。碗内周围的红色升华物为"红升";碗中央的黄色升华物为"黄升";锅底剩下的块状物即"升药底"。用刀铲下后,宜密封避光贮存。
①《外科大成》:"倒打灵药法:先将硝、矾、水银共研,以不见星为度,次用泥固罐子,煨微热,入药一角,文火炖化,勿令起泡,至干,又下一角,少时,又下,至完,下食盐少许,慢火煨互矾枯成陀为度,将罐倒合于平底大碗内,以罐底高碗沿二指为度,用纸条封口,次用泥固二指许,又次以沙填满,以碗口平为则,取碗坐于大水盆内,水与碗口平为则,次取红炭砌罐底四围及底上,煅一香,去火,冷定,取出罐四旁及碗底灵药,约有一钱五六分,听用。此法始终全在慢火,性燥有?。"
②《张氏医通》:"三白丹:水银一两,白矾、焰硝各二两。上三味内铁铫中,以厚磁碗合定,盐泥固济,压定碗足,文火煅三炷香,升在碗内,取出放地一夕,以出火毒。磁罐收贮,经年后方可用之。"
③《疡医大全》:"三仙丹:水银一两,明矾、火硝各一两二钱。以铁锅一只,将硝、矾、汞研细入锅内,用平口宫碗一只(先用生姜片擦碗内外,则不炸)盖定碗口,以潮皮纸拈挤定盐泥封口,碗底俱泥固之。用炭三斤。炉内周围砌紧,勿令火气出,如碗上泥裂缝,以盐泥补之,升三炷线香为度,冷定开看,碗内药括下,研细,磁瓶收贮用之。"
【药材】
①红升(《外科传薪集》)又名:三仙红升丹(《集成良方三百种》),红粉。为橙红色或橙黄色块状物或粉末。块状者,厚约2毫米,一面光滑,略有光泽,一面较为粗糙,呈蜂窝状。质重而脆。气无,露于日光下颜色变深。以红色、片状、有光泽者为佳。
②黄升(《疡科遗编》)又名:黄升丹(《疡科遗编》)。为黄色或橙黄色的块状物或粉末,余同红升。以黄色、片状,有光泽者为佳。
上述药材,各地均有制造,以河北、湖北、湖南、江苏等地产量较大。
为橙红色片状结晶或极细粉末,其余参见“药材鉴别”项。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遮光,密闭,专库保存。遇强光及高热则变黑色,成剧毒品。
【化学成分】主要含氧化汞(HgO),另含硝酸汞[Hg(NO3)2]等。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红粉浓度6×l0(-5)在体外对常见化脓性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其杀菌效力比石炭酸大100倍以上。但由于红粉的配伍及炼制方法不完全相同,因此,在药物成分、杀菌力和疗效上也有差别。
2.促进创口愈合:术后切口感染,创面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拭干净,撒上一层薄薄的红粉,以灭菌敷料覆盖。待脓液减少,肉芽新生时,改用生理盐水纱条。与单纯使用利凡诺纱条的手术切口感染病例作比较,创口提前愈合,疗效有显着差异。
3.体内过程:切掉大白鼠全层皮肤的2cm×2cm创面上撒布红粉干粉4小时后,血、脑、肝、肾等组织含汞量明显升高,内脏组织的含汞量随给药剂量增加而递增,以肾含汞量最多,其次为肝、血、脑。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
【毒性】红粉混悬液小鼠灌胃半数致死量为120.98±1.71mg/kg,属中等毒性药物。另有报告小鼠灌服氧化汞的半数致死量为22mg/kg,大鼠为18mg/kg。粗制氧化汞对人的致死量为1-1.5g,氧化汞人致死量为0.1-0.7g。
【炮制】原品入药。用时置乳钵内,加水少许,飞至极细,晒干,碾细。
【性味】辛;热;有大毒。
【功能主治】搜脓,拔毒,去腐,生肌。治痈疽,疔疮,梅毒,下疳,一切疮疡肉暗紫黑,疮口坚硬,久不收口。
《中国药典》:拨毒,除脓,去腐,生肌。用于痈疽疔疮,梅毒下疳,一切恶疮,肉暗紫黑,腐肉不去,窦道瘘管,脓水淋漓,久不收口。
《中华本草》:拔毒提脓;祛腐生肌;燥湿杀虫。主痈疽疔疮;梅毒下疳;瘿瘤瘰疬;一切恶疮肉暗紫黑;疮口坚硬;腐肉不去;窦道瘘管;脓水淋滔;久不收口;湿疮;疥癣
《全国中草药汇编》:拔毒排脓,除腐生新。外治疔疮痈疽,对口发背等症。“九一丹”为煅石膏4钱,黄升药1钱,研为极细末,擦患处,治疔疮溃破,拔疔根,搜脓清热生肌。西医用黄色氧化汞和凡士林制成1%软膏,用为眼药,为温和的防腐及刺激药,对表皮癣、肛门瘙痒也有效。
①《张氏医通》:"治霉疮结毒。"
②《吴氏医方汇编》:"治一切阳症腐烂太甚者。"
③《沈氏经验方》:"治痈疽烂肉未清,脓水未净。"
④《痴医大全》:"提脓长肉。"
⑤《集成良方三百种》:"治痈疽疔毒溃后。"
【用法用量】外用:合他药研末,干撒、调敷或作药拈。
【注意】①本品有毒,腐蚀性较强,只可外用,不可内服,外用亦宜微量。
②《中华本草》:本品有毒,不可内服。外用亦不宜大量持久使用。口眼附近及乳头脐中等部位不宜用。疮面过大时亦不宜用,以防中毒。撒于疮面,须薄匀,否则引起疼痛。《疡科纲要》:“湿疮有水无脓及顽症恶肉不脱,或起缸口,或黑腐粘韧,久溃败疡,则别有应用药末,非此可愈。凡溃疡近口近目处弗用,乳头脐中、阴下疳弗用。”
【复方】
① 治一切痈疽并发背,烂脚恶疮:煨石膏四两,漂净冬丹五钱,上好黄升丹二钱。共为细末,和匀掺患处,即生肌长肉,且不藏毒。(《疡科遗编》九一丹)
② 治下疳腐烂:升丹三分,橄榄炭三分,梅片一分。研极细末,麻油调敷,或干掺。(《药奁启秘》)
【备考】《中药志》:“红升、黄升功用相同,惟红升性较猛烈。”
【各家论述】
1、论红粉用陈久者良: 赵濂:“三仙丹,新者性燥,用于提脓散内,则有痛蚀肌之虞;用于长肉方中则无毒尽肌生之效。须得陈去三十年者,燥性转平,始堪入药。”(《医门补要》)
2、论红粉用后痛与不痛,在于炼制得法,研必极细,不可重用:张山雷:“俗谓陈久不痛,新炼者则痛,殊不尽然。颐尝以新炼之丹试用,亦未作痛,但研必极细,用时止用新棉花蘸此药末,轻轻弹上薄贴,止见薄薄深黄色已足,如多用之则痛矣。门外人见之,必谓吝惜药末,不肯重用,而不知此丹力量甚厚,必不可多乎。”“火候不佳,药力不及,功用必有不逮,市肆中有炼成者,尝试用之,病者皆嫌作痛,而自制者则不痛,此必有故。”(《疡科纲要》)
【临床应用】
1、九一散:石膏(煅)900g,红粉(水飞)100g。以上二味,分别研成极细粉,配研,过绢筛(不得用金属筛),混匀,即得。本品为浅橙色或浅粉红色细腻粉末。用硫氰酸铵液(0.1mol/L)滴定,含红粉按HgO计算,应为9.0%-11.0%。功能提脓,拔毒,去腐,生肌。用于疮疡痈疽溃后,脓腐未尽,或已渐生新肉的疮口。外用。取本品适量均匀地撒在患处,对深部疮口及瘘管,可用含本品的纸捻插入,疮口表面均用油膏或敷料盖贴。每日换药1次,或遵医嘱。凡肌薄无肉处不能化脓,或仅有稠水者忌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
2、九一提毒散:石膏(煅)90g,红粉(水飞)10g,冰片5g。以上三味,分别研成极细粉,红粉与石膏配研,混匀。再与冰片配研,过筛,混匀,即得。本品为粉红色粉末;有冰片香气,味辛凉。取本品少许进行升华,升华物呈无色片状晶体;本品加水振摇后,在试管底部出现砖红色沉淀,加稀盐酸溶解,加氢氧化钠试液生成黄色沉淀;本品加稀盐酸溶解,用氨水调至中性或碱性,加草酸铵试液即产生白色沉淀。功能化腐生肌。用于疮疖肿痛,流脓流水,疮面溃烂,久不收口。外用,撤于患处。凡肌薄无肉处不能化脓或仅有稠水者忌用。(《辽宁省药品标准》1987年)
3、提脓散:红粉600g,冰片20g,轻粉200g。以上三味,轻粉与红粉粉碎成极细粉;将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本品为棕黄色的粉末;具冰片的香气。取本品加稀盐酸振摇使红粉溶解,滤过,滤液显汞盐的鉴别反应;另取本品加无水碳酸钠,混合后,置干燥试管中,加热,即分解析出金属汞凝聚在试管壁上,管中遗留的残渣加稀硝酸溶解后,滤过,滤液滴加硝酸银试液,即发生乳白色凝乳状沉淀;本品以容量沉淀法测定含红粉按HgO计算,应为68.5%-75.0%。功能提脓、化腐、生肌。用于痈疽疮疡,肿毒溃烂,久不收口。外用适量,撒布患处。本品有毒,不可内服。(《湖北省药品标准》1980年)
4、外用红汞药:净红粉1000g,冰片300g,麝香15g,银珠20g。取上药混合研细,过筛,即得。用于疮疡溃后,坚硬紫黑。外用,洗净疮口,视患处大小,酌药量,薄撒贴膏。(《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摘录《中药大辞典》
资讯热点
养生爆料
精选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