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病名
定义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脏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隐性感染较为常见。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五种。
病理生理
第一阶段病毒复制期,该阶段是病毒经血液直接侵犯心肌,病毒直接作用,产生心肌细胞溶解作用。第二阶段免疫变态反应期。对于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尤其是慢性期者),病毒在该时期内可能已不存在,但心肌仍持续受损。目前认为该期发病机理是通过免疫变态反应,主要是T细胞免疫损伤致病。
西医诊断
标准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1984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病毒性肝炎的诊断,要依据流行病学、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合病人具体情况及动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可做肝活体组织检查。
病毒性肝炎的命名应包括病名、病原学分型及临床分型,例如:病毒性肝炎、甲型、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乙型、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HBsAg(-)、慢性迁延型。
一、病原学分型
(一)甲型
1.急性期肝炎患者血清抗-HAVIgM阳性者。
2.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IgG效价呈4倍以上升高者。
3.急性期早期粪便抗-HAV免疫电镜查到HAV颗粒者。
4.急性期早期粪便中查到HAAg者。
以上四项中任何一项阳性就可确诊。
(二)乙型
1.血清HBsAg阳性或伴HBcAg阳性者。
2.血清HBsAg阴性,但抗-HBcIgM阳性,或抗-HBs或抗-HBc阳性者。
3.血清HBV-DNA或DNA多聚酶或HBcAg或抗HBc阳性者。
4.HBV感染指标不明显或只有抗-HBc一项指标阳性,肝内HBcAg、HBsAg或HBV、DNA阳性者。
以上四项中任何一项阳性就可诊断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至于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由于我国无症状HBsAg携带者很多,这些人如再感染非甲非乙型肝炎或其他急性肝炎,极易误诊为急性乙型肝炎,因此需仔细鉴别,特别是进行科研时对急性乙型肝炎的确诊更要慎重。
一般可参考以下几点:
(1)发病不久,经灵敏的方法检测HBsAg阴性,发病后阳转,且滴度较高者。
(2)急性期血清抗-HBcIgM的高滴度,抗-HBcIgG低滴度,恢复期恰恰相反者。
(3)急性期HBsAg高滴度,恢复期持续阴转者。
(4)急性期抗-HBc阳转或恢复期抗-HBs阳转者。
(5)有明确的受染者(如输入HBsAg阳性血液),且潜伏期符合,发病后HBsAg阳性者。
慢性肝炎的病原学确诊更难,一般分为HBsAg阳性和HBsAg阴性即可。无症状HBsAg携带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及体征、肝功能正常、HBsAg血症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
(三)非甲非乙型
1.凡不符合急性甲、乙型肝炎病原学诊断指标,并排除巨细胞病毒EB病毒感染等(无特异性IgM抗体)及其他已知原因之肝炎,如药物性肝炎者,可诊为急性非甲非乙型肝炎。
2.凡慢性肝炎患者HRV感染指征全部阴性,并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其他已知原因之肝炎者,可诊为慢性非甲非乙型肝炎。
3.凡呈水源、食物暴发流行特征,又不符合甲型肝炎病原学诊断标准者,可诊为流行性非甲非乙型肝炎。
甲、乙、非甲非乙型肝炎可合并感染,亦可重叠感染,故在病原诊断时应认真辨别。
二、临床分型
(一)急性肝炎1.急性黄疸型。2.急性无黄疸型。
(二)慢性肝炎1.慢性迁延性。2.慢性活动性。
(三)重型肝炎1.急性重型。2.亚急性重型。
(四)淤胆型肝炎。
三、各临床型的诊断依据
(一)急性肝炎
1.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化验及病原学检测综合判断,并排除其他疾患。
资讯热点
养生爆料
精选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