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名】黄石(《别录》)。
【基原】为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的矿石。
【原矿物】方解石。
三方晶系。晶体为菱面体,也有呈柱状及板状者。集合体常呈钟乳状或致密粒状体产出。颜色大都为无色或乳白色,如含有混入物,则染成灰、黄、玫瑰、红、褐等各种色彩。具玻璃样光泽。透明至不透明。有完全的解理,可沿三个不同的方向劈开。断面贝壳状。硬度3。比重2.6~2.8。分布广泛,是内生热液矿脉及沉积的碳酸盐类岩石的重要组成部分。
【采集】采得后除去泥土杂石。
【药材】多呈不规则的块状结晶,常呈斜方柱状,有棱角,无色或黄白色,透明至不透明,表面平滑,有玻璃样光泽。质坚硬,易砸碎,碎块为方形或长方形。气微,味淡。以色白、透明、易碎者为佳。用吹管焰烧时,分解为氧化耗及 二氧化碳气体,使火焰光亮增强,并染成橘红色。加盐酸则 发生二氧化碳气泡。产河南、河北、四川、湖南、安徽、江西等地。
【成分】含碳酸耗(CaCO,),其中CaO 56%,C0, 44%, 混入物有Mg、Fe、Mn以及微量的Zn、Sr等。
【炮制】洗净晒干,砸成小块。
【性味】《别录》:“味苦辛,大寒,无毒。”
【归经】肺;胃经。
【功用主治】《别录》:“主胸中留热结气,黄疸,通血脉。”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散剂。
【宜忌】《本草经集注》:“恶巴豆。”
【各家论述】
1.《唐本草》:“方解石,今人以此为石膏, 疗风去热虽同,而解肌发汗,不如真者。
2.《本草衍义补遗》: “阎孝忠妄以方解石为石裔,而方解石止有体重质坚性寒而已,求其所谓如石膏而可为三经之主者焉在哉,医欲贵效,不其难乎。”
3.《纲目》:“方解石,唐、宋诸方,皆以此为石青,今人又以为寒水石,虽俱不是,而其性寒治热之功,大抵不相远,惟解肌发汗,不能如硬石裔为异尔。”
【备考】
1. 《雷公炮炎论》:“方解石虽自,不透明,其性燥。”
2.《纲目》:“方解石与硬石裔相似,皆光洁如白石英,但以敲之段段片碎者为硬石膏,块块方棱者为方解石,盖一类二种,亦可通用。”
摘录《中药大辞典》10.15
资讯热点
养生爆料
精选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