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名】树鸡(《韩昌黎集》),黑木耳(《圣惠方》),木檽(《证类本草》),木枞、木蛾(《纲目》),云耳(《药性切用》),耳子(《四川中药志》)。
【基原】为木耳科植物木耳的子实体。
【原植物】 木耳 Auricularia auricula (L. ex Hook.)Underw。
子实体形如人耳,径约10厘米.内面呈暗褐色,平滑;外面淡褐色,密生柔软的短毛。湿润时呈胶质,干燥时带革质。不同大小的子实体簇生一丛,上表面子实层中的担子埋于胶质中,担子分隔,通常由4个细胞组成,每个细胞有1孢子梗伸出,孢子梗顶端各生1担孢子。可人工栽培〃分布四川 、福建、江苏等地。
【采集】夏、秋季采收,晒千。
【药材】干燥的木耳呈不规则的块片,多卷缩,表面平滑,黑褐色或紫褐色;底面色较淡。质脆易折断,以水浸泡则膨胀,色泽转淡,呈棕褐色,柔润而微透明,表面有滑润的粘液。气微香。以干燥、朵大、肉厚、无树皮泥沙等杂质者为佳。
【成分】木耳每市斤含蛋白质53克,脂肪1克,糖325 克,粗纤维35克,灰分29克,钙1785毫克,磷1005毫克, 铁925毫克,胡萝卜素0.15毫克,硫胺素0.75毫克,核黄素2.75毫克,尼克酸13.5毫克m。糖中有甘露聚糖(Manual!)、 甘露糖、葡萄糖、木糖、葡糖醛酸 (Glucuronic acid) 及少量戊糖和甲基戊糖(Met.liyl pentose) 干木耳所含磷脂为卵磷脂(Lecithin)、脑磷脂(CephaHii)及鞘磷脂 (Sphingomyelin),甾醇主要是麦角甾醇(Ergosterol)和 22,23-二氢麦角甾醇(22,23-Dihydroergosterol) 。
【性味】甘,平。
①《药性论》:平。
②孟诜:寒,无毒。
③《饮膳正要》:苦,寒,有毒。
④《纲目》:甘,平,有小毒。
⑤《本草求原》:甘,温,小毒。
【归经】入胃、大肠经。
①《得配本草》:入足阳明经。
②《本草求真》:入大肠、胃。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治肠风,血痢,血淋,崩漏,痔疮。
①孟诜:利五脏,宣肠胃气拥毒气。
②《日用本草》:治肠癖下血,又凉血。
③《纲目》:治痔。
④《药性切用》:润燥利肠。
⑤《随息居饮食谱》:补气耐饥,活血,治跌仆伤。凡崩淋血痢,痔患肠风,常食可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研末服。
【注意】《药性切用》:大便不实者忌。
【附方】
①治新久泄利:干木耳一两(炒),鹿角胶二钱半(炒)。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日二。(《御药院方》)
②治血痢日夜不止,腹中疴痛,心神麻闷:黑木耳一两,水二大盏,煮木耳令熟,先以盐、醋食木耳尽,后服其汁,日二服。(《圣惠方》)
③治崩中漏下:木耳半斤,炒见烟,为末。每服二钱一分,头发灰三分,共二钱四分,好酒调服出汗。(《孙天仁集效方》)
④治眼流冷泪:木耳一两(烧存性),木贼一两。为末。每服二钱。以清米泔煎服。(《惠济方》)
⑤治一切牙痛:木耳、荆芥等分。煎汤漱之,痛止为度。(《海上方》)
【临床应用】
用于创面肉芽过剩:取平柔、肥厚而无缺损的木耳,用温开水浸透涨大后,酒精消毒。伤口周围及肉芽用盐水清洗消毒后,将木耳平贴于肉芽上,纱布包扎,3~4天拆开观察1次。治疗2例,均于3天后痊愈。木耳疏松易收缩,吸水性强,能将肉芽中的水份大量吸收,使肉芽开始干萎;加之木耳干燥后,收缩皱凸,给与肉芽均匀压力,使肉芽过剩部分退平,上皮细胞随着向中心生长,伤口易于愈合。
【备考】《药性论》:蕈耳,古槐、桑树上者良。能治风,破血,益力。其余树上多动风气,发痼疾,令人肋下急,损经络背膊闷。次柘木者良。”
《唐本草》: “楮耳人常食,槐耳用疗痔,榆、柳、桑耳此 为五耳。软者并堪啖。”
《纲目》“木耳各木皆生,其良毒亦必随木性,不可不审,然今货者,亦多杂木,惟桑、柳、楮、榆之耳为多。”“按《生 生编》云,柳蛾补胃,木耳衰精。言老柳之蛾,能补胃理气, 木耳乃朽木所生,有衰精冷?之害也。07.01
资讯热点
养生爆料
精选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