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名】山大豆根、黄结(《经验方》),苦豆根(《中药材手册》)。
【基原】主要为豆科植物广豆根的根。
【原植物】广豆根,又名:柔枝槐。蝙蝠葛。
灌木,直立或近平卧,高1~2米。根通常2~5条,圆柱形,黄褐色。茎圆柱形,表面具沟槽,密被短柔毛,茎上部常作之字形弯曲。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片11~17,长(团状卵形或卵形,长1~2.5厘米,宽0.5~1.5厘米,顶端1小叶较大,多为椭圆形,全缘,上面深绿色,被短毛,下面灰棕色,密被灰棕色短柔毛;小叶柄短,密被短柔毛。总状花序顶生;长12~15厘米,密被短毛;花萼阔钟状,外被稀毛,顶端有5个三角状的短齿;蝶形花冠黄白色;雄蕊10,花药背着,花丝细长;雌蕊1,子房上位,圆柱形,花柱弯曲,柱头圆形,簇生长柔毛。荚果紫黑色,串珠状。花期4~5月。
生于石山脚下,或岩缝中。分布我国南部。
【采集】4〜5月或8〜9月间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 净,晒干。
【药材】干燥根呈不规则的结节状,顶端常残留茎基或茎痕,其下着生数条根。根为长圆柱形,有时分枝,略弯曲, 长10〜20〜36厘米,直径0.3〜1厘米;表面棕色至黑棕色,有纵皱纹及横长略突起的皮孔。质硬难折断,断面略平 坦、浅棕色,并可见环状形成层,中心无髓。气微弱,味极 苦。以粗壮块大、粉多者为佳。主产广西。
商品山豆根,除上述主要的广豆根外,应用较广的尚有下列数种:
①北豆根: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茎,使用于东北、华北及山西、山东、青海、甘肃等地(参见“蝙蝠葛”及“蝙蝠葛根”条)。
②土豆根:为豆科植物华东木蓝、多花木蓝、宜昌木蓝、苏木蓝、陕西木蓝、花木蓝的根及根茎,使用于江苏、湖北、河南、甘肃、陕西等地。
【药材】根头部呈不规则块状,上端常残留茎基或茎痕,其下有根数条。根呈长圆柱形,有时分歧。略弯曲,长15~50厘米,直径4~10毫米,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有横长的皮孔及纵皱纹,偶有横裂,有时栓皮呈鳞片状剥落。质坚硬,难折断,断面黄白色或淡黄色,皮部纤维状,中心无髓。气微弱,味苦。
③云豆根:为豆科植物卷圈野扁豆的根和毛茛科植物单叶升麻的根茎,使用于云南地区。
【药理】抗肿瘤作用:小鼠灌服广豆根浸剂60克/公 斤/日,共16〜21天,对于接种的子宫颈癌(Ul4)有明显的 抑,作用。对肉瘤-180的抑制率也达到25%以上。从 广豆根中分离出来的苦参碱,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无论试管 试验或整体动物试验都有效,氧化苦参碱则无效,对小鼠 肉瘤-180则都有效。氧化苦参碱的化疗系数为自力霉素 (Mitomycin C)的7.8倍。山豆根中所含的紫植素类(Pte-rocarpoid)、槐树素(Sophoiaponicin)对肉痼-180 也有抑 制作用,其母核Chromanocoumaran则无效,一般讲右旋 异构体比左旋者活性强,甙的活性比甙元强。应用白 血病人的白细胞,以美蓝脱色测定脱氧酶的活性,或用瓦伯 呼吸器测定白细胞呼吸,山豆根(未鉴定品种)对急性淋巴 细胞型白血病和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患者白细胞的脱?酶 均有抑制作用,对前者的呼吸有轻度抑制作用。
红车轴草根甙能抑制感染植物的真菌。柔枝槐素色烯 能预防鼠生胃溃疡。
日本山豆根japowim Benth.)对恶性肿瘤有 显著效果,副作用小,安全,且不使白细胞减少。试验动物 一般状态良好,认为可以在临床上试用。
【炮制】拣净杂质,粗细分档,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切 片,晒干。
【性味】苦,寒。
①《开宝本草》:味甘,寒,无毒。
②《梦溪笔谈·药议》:味极苦。
③《本草正》:味大苦,大寒。
【归经】《要药分剂》:入心,肺、大肠三经。
【功能主治】清火,解毒,消肿,止痛。治喉痈,喉风,喉痹,牙龈肿痛,喘满热咳,黄疸,下痢,痔疾,热肿,秃疮,疥癣,蛇、虫、犬咬伤。
《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通便。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牙齿肿痛,肺热咳嗽,湿热黄疸,痈疖肿毒便秘。用量2~4钱。
《中国药典》: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用于火毒蕴结,咽喉肿痛,齿龈肿痛。
①《开宝本草》:主解诸药毒,止痛。消疮肿毒,急黄发热咳嗽,杀小虫。
②《本草图经》:含以解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磨汁。外用:含漱或捣敷。
【注意】脾胃虚寒泄泻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虚寒者勿服。
②《本草汇》:脾虚食少而泻者,切勿沾唇。
③《得配本草》:虚火炎肺、咽喉肿痛者禁用。
【附方】
①治喉中发痈:用山豆根,磨醋噙之,追涎即愈,势重不能言者,频以鸡翎扫入喉中,引涎出。(《永类钤方》)
②治喉风急证,牙关紧闭,水谷不下:山豆根、白药等分。水煎噙之,咽下。(《外科集验方》)
③治积热咽喉闭塞肿痛:山豆根一两,北大黄、川升麻、朴硝(生)各半两。为末,炼蜜丸,如皂子大。每一粒以薄绵包,少痛便含咽液。(《仁斋直指方》山豆根丸)
④治太阳、少阴之火,为风寒壅遏,关隘不通,留连咽喉发肿,痰涎稠浊,疼痛难堪,发为肉鹅者:射干、麦冬、花粉、甘草、元参、山豆根。水煎服。(《慈幼新书》山豆根汤)
⑤治齿痛:山豆根一片,含于痛处。
⑥治五般急黄:山豆根末,空心以水调服二钱。
⑦治亦白痢:山豆根,捣末蜜丸。空心,煎水下二十丸,三服。(⑤方以下出《备急方》)
⑧治咽喉上膈热毒患瘰疬者:山豆根、紫苏叶、细锉,煎汤。临卧服。(《仁济直指方》山豆根方)
⑨治热肿:山豆根,水研浓汁涂,干即更涂。
⑩治头风,头上白屑:山豆根,捣末,油调涂。
⑾治疮癣:山豆根,捣末,腊月猪脂调涂。
⑿治患寸白虫:山豆根末,每朝空心热酒调服三钱。
⒀治五种痔:山豆根,水研服。
⒁治狗咬,蚍蜉疮,蛇咬,蜘蛛咬,秃疮:山豆根,水研敷。(⑨方以下出《备急方》)
1.扁桃体炎,咽喉肿痛(1)北豆根桔梗各半斤,马勃1.5两,共研细粉,每服3克,每日三次。(2)广豆根6份,甘草1份,共研细粉,压片,每片含0.1克,每服3~6克,每日3`4次。(3)广豆根、射干、玄参、桔梗、板蓝根各3钱。水煎服。
2.慢性气管炎,咽喉肿痛,关节炎 北豆根(总碱)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2次。
3.牙痛;北豆根(蝙蝠葛)总碱注射液
【临床应用】
①治疗宫颈糜烂:将山豆根(品种未详,下同)研成细粉,高压消毒。先以1:1000新洁尔灭消毒宫颈,后用棉球蘸山豆根粉涂宫颈糜烂处,1~3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观察320例,一疗程后痊愈156例,好转94例,无效70例,有效率为78.1%。
②治疗钩端螺旋体病:取山豆根5钱,大青叶2两,生甘草5钱,加4倍量的水浸渍半天,煎两次,滤液合并,一日四次分服。治疗12例,痊愈11例;无效1例。据观察,体温降至正常平均为1.63天,主要症状及体征大多在3~5天内明显减轻或消失。
另据临床研究,山豆根曾经用于多种癌症,但其疗效尚难肯定。
【各家论述】
①《本草经疏》: “山豆根,甘所以和毒,寒 所以除热,凡毒必热必辛,得清寒之气,甘苦之味,则诸毒自 解,故为解毒清热之上药。凡痛必因于热,毒解热散,则痛 自止,疮肿自消。急黄,乃血热极所发,故必发热,热气上熏 则发咳嗽。诸虫亦湿热所化,故悉主之,而多获奇效也, “入散乳毒药中,能消乳癌。”
②《本草汇言》:“山豆根,苦寒清肃,得降下之令,善除肺 胃郁热,凡一切暴感热疾,凉而解毒,表里上下,无不宜之。”
③《本草求真》:“山豆根,功专泻心保肺,及降阴经火逆, 解咽喉肿痛第一要药。缘少阴之脉,上循咽喉,咽喉虽处肺 上,而肺逼近于心,故凡咽喉肿痛,多因心火挟其相火交炽 以致逼迫不宁耳。治常用此以降上逆之邪,俾火自上达下, 而心气因尔以除。”
④《本草正义》:“山豆根,《开宝本草》虽谓气味甘寒,然 其实甚苦,沈存中梦溪笔谈》已言《本草》之误。盖苦寒泄 降,其味甚厚,故能解毒而疗疮疡之肿痛,兼能杀虫治黄,皆 惟大热之实症为宜。又治发热咳嗽,则以肺胃热咳言之,非 不问虚实寒热,可为咳嗽之通用品也。今人专以治咽喉肿 痛,则直折火毒之上炎,亦惟实热闭塞者,始为合宜。而风 邪外束之喉痛、尚须辛凉开泄者,则必不可早投,反恐遏抑 不宣,重增其困。石顽所谓解痘疹热毒及喉痹者,意固不 差,但近今喉痧,为病最多,然有外感毒症未罢及肺胃实热 如焚两候,先后不同投药即因而大异,如有表者先投寒降, 则外邪不散,适以内攻,如热者误授清扬,则烈火见风,顿成 焦土,临症者岂可不辨之于早?濒湖谓研末汤服治腹胀喘 满,酒服治女人血气腹胀,丸服治下痢,则必皆属于实热壅 塞者,庶乎相投。0348
资讯热点
养生爆料
精选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