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名】胡蒜(崔豹《古今注》),葫(《别录》),独蒜(《普济方》),独头蒜(《补缺肘后方》)。蒜、蒜头。
【基原】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
【原植物】大蒜。
多年生草本,具强烈蒜臭气。鳞茎大形,具6~10瓣,外包灰白色或淡棕色于膜质鳞被。叶基生,实心,扁平,线状披针形,宽约2.5厘米左右,基部呈鞘状。花茎直立,高约60厘米;佛焰苞有长喙,长7~10厘米;伞形花序,小而稠密,具苞片1~3枚,片长8~10厘米,膜质,浅绿色;花小形,花间多杂以淡红色珠芽,长4毫米,或完全无珠芽;花柄细,长于花;花被6,粉红色,椭圆状披针形;雄蕊6,白色,花药突出;雌蕊1,花柱突出,白色,子房上位,长椭圆状卵形,先端凹入,3室。蒴果,1室开裂。种子黑色。花期夏季。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全国各地均产。
本植物的茎(蒜梗)也供药用。另详专条。
【药材】鳞茎呈扁球形或短圆锥形,外有灰白色或淡棕色膜质鳞被;剥去鳞叶,内有6~10个蒜瓣,轮生于花茎的周围;茎基部盘状,生有多数须根。每一蒜瓣外包薄膜,剥去薄膜,即见白色,肥厚多汁的鳞片。有浓烈的蒜臭,味辛辣。
【成分】(成分]新鲜鳞茎每100克中含水分70克蛋白质4.4克脂肪0.2克、碳水化物23克粗纤维0.7克、灰分1,3克钙5毫克磷44毫克、铁0.4毫克、硫胶素0.24毫克核黄素0.03毫克、尼克酸0.9毫克.抗杯血酸3毫克.大蒜含挥发油约0.2% ,具辣味和特臭,内含蒜素或大蒜辣素(Alliein)以及多种烯丙基、丙基和甲基组成的硫陡化合物: (CH; CHCH2)2S. (CH2: CHCH,)S2、(CH:CHCH)uSa、(CH,)2S、 (CH)rS2、 (CH,)2S、 CH:CHCH2SCH、CH2CH2CHS,CH.、CH2:CHCHzSzCHq等12~6;此外,挥发油中尚含柠檬醛(Citral)、魏牛儿醇(Geraniol)、芳樟醇(Linalool)、水芹烯(Pelland-rene)、B-水芹烯“5]、丙醛、戊醛等。大蒜辣素有杀菌作用,在新鲜的大蒜中并不存在,是大蒜中所含的蒜氨酸Allin,S烯丙基-L半胱氨酸亚砜)受大蒜酶(Allinase)的作用,水解产生。大蒜辣素的溶液遇热时很快失去作用,遇碱亦失效,但不受稀酸影响。除蒜氨酸外,大蒜中还含有另一种蒜氨酸S-甲基-L-半胱氨酸亚砜(S .Methyl-L- cysteine sulfoxide)8,大蒜辣素和硫胺素反应的产物大蒜硫胺素( Allithiamine) ,多种r-谷氨酰肽等。
【药理】
①抗菌作用:某些高等植物含有 抗菌性物质(植物杀菌素),其中效力最大者为大蒜与洋葱1。现知大蒜中的植物杀菌素即为蒜素(大蒜辣素)。蒜素虽系纯品,但性质很不稳定,所以迄无实际应用价值,而大蒜粗制剂,甚至大蒜本身则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数种细菌性、真菌性与原虫性感染,已充分证明其治疗与预防的价值。大蒜的挥发性物质、大蒜汁、大蒜浸出液及蒜素在试管内对多种致病菌如葡萄、脑膜炎肺炎、链球菌及白喉、痢疾、大肠、伤寒、副伤寒、结核杆菌和霍乱弧菌等都有明显的抑菌或杀菌作用1-17,对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及金霉素耐药的细菌,大蒜制剂Phytocidin 仍敏感 ,但变形与绿脓杆菌则抗力较大。对小鼠肺炎双球菌性腹膜炎无保护作用。血清能显著减少其对结核菌的作用,对实验性小鼠结核病则无疗效。痢疾杆菌长期培养在含有大蒜的培养基中,可对大蒜产生明显的耐药性,但与黄连素、合霉素、磺胺等并无交叉耐药现象。对大蒜制剂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敏感性大为降低,但对链霉素的敏感性没有显著改变;对大蒜耐药的大肠杆菌,对链霉素的敏感性也有降低。大蒜浸出液对恙虫热立克次体也有明显的杀灭作用。紫皮蒜的抗菌作用较白皮蒜为强“。大蒜制剂Phytocidin对感冒病毒无效。
资讯热点
养生爆料
精选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