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月29日,第三届国医大师、首届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与获表彰的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刘延东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指出从四个方面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从七个方面要求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加快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关怀。为使中医药行业更好地学习刘延东同志讲话精神,牢记使命和责任,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本报刊发讲话全文。
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之际,在中医药法施行前夕,很高兴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部门评选的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代表见面座谈。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是我国卫生与健康领域的杰出代表和宝贵资源,是中华医学文化的传承者,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见证者和推动者。多年来,专家们奋战在中医药临床、科研、教学一线,心怀大爱、视患如亲,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彰显了大医精诚、仁心仁术的风范。在座的不少专家耄耋之年仍坚守岗位,或临证施治,或著书立说,或栽培新人,为树立行业形象、引领行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借此机会,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第一届、第二届国医大师表示崇高敬意!向获得第三届国医大师和获得首届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的专家们表示热烈祝贺!向参加座谈的中医界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国中医药工作者表示诚挚问候!
刚才,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同志汇报了中医药工作取得的新成绩和工作考虑,5位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代表作了很好的发言,既有宏观思考,也有具体措施,“脉”把得准,“方子”开得也很好,听后很受启发。希望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吸纳,落实到今后工作中。结合大家的发言,我讲几点意见。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成就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从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出发,把中医药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重大决策部署。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专门致贺信。在去年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作出部署。总书记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显著优势,要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中医药宝库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服务于人民健康。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中医药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为新的历史时期做好中医药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李克强总理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中医药法草案和中医药重要政策,对中医药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全国中医药系统和各有关方面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齐心协力,扎实工作,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是中医药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一系列振兴发展中医药的重大举措。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去年颁布的中医药法,是我国中医药领域的一部综合性、基础性法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在中医药领域的重要成果,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经国务院同意,建立了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由我担任召集人,中医药工作各相关单位参加,统筹做好中医药工作。二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实现突破。屠呦呦研究员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我国已建立23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临床科研网络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领域荣获国家科技奖励3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一批科研成果转化为诊疗规范或中药新药。三是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2016年,每万人口卫生机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48人,97.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4.3%的乡镇卫生院、83.3%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2.8%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类诊疗总量达到9.6亿。四是中医药健康服务及相关产业发展迅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转发《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潜力持续释放,与养老、旅游等融合发展趋势明显。200多种常用大宗中药材实现规模化种植养殖,带动了绿色经济的发展,也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五是中医药海外影响日趋扩大。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世界卫生组织并赠送针灸铜人,指出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已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86个中医药合作协议,支持建立了17个海外中医药中心,推动发布了一批中医药国际标准。首次发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向世界系统介绍中医药。近3年,我国与中东欧国家连续举办卫生部长论坛,中医药都是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中医药认识了中国,中医药已成为增进民心相通的亮丽名片。
总的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事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是极具历史意义的一段时期,是发展势头好、服务水平和影响力大幅提升的一段时期,中医药作为卫生、经济、科技、文化、生态“五种资源”的定位深入人心,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性机遇。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卫生计生和中医药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也凝聚了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的心血和汗水。在此,谨向各位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和全国中医药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二、准确把握中医药振兴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当前,中医药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承载着更加重大的责任使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建设健康中国,迫切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中医药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集防病治病和养生调摄于一体,具有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的特点,对维护中华民族健康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中医突出“治未病”。《黄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讲到,“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中医“治未病”核心体现在“预防为主”,重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强调生活方式与健康有密切关系,主张以养生为要务,这与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的“大健康”理念高度契合。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发挥好中医“治未病”的作用,对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减轻疾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要顺应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由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的时代要求,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为深化医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资讯热点
养生爆料
精选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