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明代李时珍,在苏颂五倍子“内多虫”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考察:“此木生丛林处者,五六月有小虫如蚁,食其汁,老则遗种,结小球于叶间,正如初起甚小,渐渐长坚,其大如拳。或如小菱,形状圆长不等。初时青绿,久则细黄,缀于枝叶,宛若结成。”据此,李时珍第一次提出前人“虽知(五倍子)生于肤木之上,而不知其乃虫所造。”颠覆了五倍子是植物果实的传统认知,并将五倍子归入《本草纲目》虫部。
五倍子长期以来一直野生野长,主要来源于野生倍林,这种习性与李时珍“此木生丛林处者……结小球于叶间”的描述一致。开春盐肤木树发芽时,角倍蚜虫或倍蛋蚜虫(小虫如蚁)便在芽上产生有性雄雌无翅蚜虫,性交后生出无翅雌虫,俗称干母,干母(可能就是李时珍所称之“老则遗种”)入侵芽内组织,刺激周围叶细胞畸形增生发展,形成囊状隆起物(结小球于叶间),并在其中繁殖。这种囊状隆起物即为虫瘿,或称五倍子。这类雌虫干母在密封的囊状突起物内,一面吸取嫩枝叶中的汁水养活自己,一面在里面“生儿育女”。随着幼虫从少到多,从幼虫到成虫,这个囊状突起物不断长大,待到幼虫都长成有翅的成虫以后,便能破囊而出,也就是时珍所说的“虫必穿坏”。于是就有了五倍子的正确采收、加工方法:“山人霜降前釆取,蒸杀货之。”
李时珍的观察与描述已经很接近现代五倍子生物学成因,这在400余年前的当时,确实是对五倍子来源认知上的一次创举。
资讯热点
养生爆料
精选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