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论述】
①《注解伤寒论》:《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桂枝汤,辛甘之剂也,所以发散风邪。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是以桂枝为主,芍药、甘草为佐也;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是以生姜、大枣为使者也。
②《医方考》:桂枝味辛甘,辛则能解肌,甘则能实表,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故用之以治风;然恐其走泄阴气,故用芍药之酸以收之;佐以甘草、生姜、大枣,此发表而兼和里之意。③《伤寒附翼》: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用桂枝发汗,即用芍药止汗,生姜之辛,佐桂以解肌,大枣之甘,佐芍以和里。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阴阳表里,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功,用以调和气血者,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矣。而精义尤在啜稀热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外邪勿复入,热粥以继药之后,则余邪勿复留,复方之妙用又如此。故用之发汗,自不至于亡阴,用之止汗,自不至于贻患。④《伤寒贯珠集》:此方用桂枝发散邪气,即以芍药摄养津气,炙甘草合桂枝之辛足以攘外,合芍药之酸足以安内,生姜、大枣、甘草相合补益营卫,亦助正气去邪气之用也。盖以其汗出而邪不出,故不用麻黄之发表,而以桂枝助阳以为表,以其表病而里无热,故不用石膏之清里,而用芍药敛阴以为里,此桂枝汤之所以异于麻黄、大青龙也。
【附注】阳旦汤(《金匮》卷下)。
桂枝汤--处方来源:《普济方》卷一四七引《鲍氏方》
【组成】桂枝1两,白芍药1两半,甘草1两。
【主治】伤风头痛,鼻鸣干呕,发热自汗恶风,或寒热汗出则少解,如疟状,脉浮洪虚大。感冒过汗。
【用法用量】每服5钱,煎8分,食前服。盖被取微汗。
【加减】盛夏时及淋家、酒家、衄家,于桂枝汤加黄芩,名阳旦汤;或夏日只用本方增芍药,名建中汤。
【制备方法】上为散。
桂枝汤--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组成】桂(去粗皮)2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白术1两,甘草(炙,锉)3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
【主治】伤寒水在心下,心悸动,欲得人按。
【用法用量】服5钱匕,水1盏半,煎取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桂枝汤--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七
【组成】桂(去粗皮)1两。
【主治】小儿中客忤,吐青白沫,及食饮皆出,腹中痛,气欲绝。
【用法用量】100-200日儿,每服半钱匕,以水半盏,煎至3分,去滓,空心、午后,分2次温服。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桂枝汤--处方来源:《症因脉治》卷一
资讯热点
养生爆料
精选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