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 > 中医文化
清代维峰脚下,有一个姓曾的农民,年40岁,子女各一,男耕女织,生活过得很好.有一天男的忽然腹痛,里急后重,大便黏液浓血,一日20多次,急请当地医生治疗,诊断为痢疾,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2-12-21
说起岐伯大家可能会觉得很陌生,但说起《黄帝内经》就会有很多人知道了,在《黄帝内经·素问》里,有很多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展示了岐伯高深的医学理论和医学素养。 岐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2-12-19
缪仲淳(1546-1627),名希雍,号慕台,明代常熟名医。十七岁时患症久治不愈。遂翻阅医书,从暑论治自愈。自此踏入医门。缪仲淳以治伤寒温疫擅长,其治又重在清泄阳明气热,尝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2-12-19
说起铁皮石斛的还魂仙草美誉,有一个动人的传说。事情发生在明朝。有一年夏季,浙江乐清的一个小镇连降暴雨,山洪暴发,小镇很多地方被淹。一周后暴雨停止,洪水退去,但因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2-12-16
相传古代有位叫霍斗的人与母亲相依为命。由于各诸侯互相争战,霍斗也被征去从军。霍斗英勇杀敌征服别国,后来成了大将军。霍斗胜利归来,发现母亲因长年的期盼,患病瘫痪在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2-12-16
宋代李光《次韵补之药名十绝·其四》:“林泉甘遂高良性,石斛何如五斗轻。”宋代周紫芝《病中戏作本草诗》:“何当如淮注石斛,天南星移碎红烛。&rd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2-12-16
关于甘草的发现,还有一个传说呢。从前,有一位医生,因其医术高超,很多人都来找他治病。一日因其需要外出为人看病,等到数日之后才能归来。所以在他走之前,包好了很多药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2-12-09
刘兴邦是明朝末年的一药铺掌柜,一天傍晚,他在自家门前纳凉,一位近邻,17岁的李二苟走他身边过时,看了看他的脸色,惊道:“哎呀!大伯,您患重病啦,得赶快治啊!&rd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2-12-09
关于甘草的由来,有一段传奇故事。古时候,有位医术高明的老中医,外出看病时,给弟子留下几包预先开好的药,以应付前来看病的人。没想到登门看病的人很多,留下的药很快用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2-12-09
从前,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有位草药郎中,他总是很热心地为人治病。有一天,郎中外出给一位乡民治病未归,家里却来了许多求医的人。郎中妻子一看这么多人急等着丈夫治病,便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2-12-09
飘散露华清风紧。动翠幕,晓寒犹嫩,中酒残妆慵整顿。聚两眉离恨。这首《甘草子》是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作品,描写初冬时节闺中人对征夫的思念之情。词牌《甘草子》原本可能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2-12-09
远在晋代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甘草是味解毒良药,可以“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唐代药王孙思邈对甘草解毒之功,颇为赞赏,曾说甘草解百药毒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2-12-09
甘草,是中药中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其药性和缓,能剧和诸药。所以,在许多处方中都由它“压轴”,称“甘国佬”。围绕着甘草的发现也有一段有趣的传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2-12-09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内蒙古、甘肃等地。从前,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有位草药郎中,他总是很热心地为人治病。有一天,郎中外出给一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2-12-09
端午插艾,驱蚊辟邪。事实上,艾叶作为生活中常用之物,既可入药治病也可防病健身,在生活中的作用很大。以艾叶煮水洗头就能达到去头油、止痒、去屑、防脱发的效果。如果将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2-12-09
古时有个叫莫徭的人,见一头老象卧在芦苇丛旁,痛苦地呻吟着。老象一见莫徭,便举起前脚,那脚上扎芍一个尖锐的竹钉。莫徭急忙走到老象身旁,用力将竹钉拔出,鲜血随即涌出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2-12-09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于家万户裹粽子,划龙舟;屋檐房门还插艾驱邪。南朝梁衣懔在《荆楚岁记》中记载:“端午采艾,悬门户上,以懹毒气。”其实,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2-12-09
艾叶名称较多,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处理方式的艾叶产品。艾叶(生艾叶、干艾叶) 系去杂质、去梗,晒干入药的艾叶。汤剂多用之。鲜艾叶 系新鲜采摘、去枝梗的艾叶。鲜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2-12-09
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对艾草就有了认知,《诗经》载有:“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但当时是将其作为祭祀之物来用的,后来才发现了其药用价值,《孟子》中有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2-12-09
艾叶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使用较早的植物,《诗经·王风》载:“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后,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长诗《离骚》中也提到艾: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2-12-09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2-12-09
古代对艾叶辟邪的认识是经历漫长的社会实践而积累的。远古时代到奴隶社会,火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火的利用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很大变化,如火能用来照明、烤熟食物、烤暖身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2-12-09
在唐代,有一个宫女在皇宫里每日都会遭到皇帝的蹂躏,她对这种生活感到十分厌烦,所以一直伺机逃出皇宫。终于有一天,她有机会出宫,偷跑到一个深山老林中。但是在深山中,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2-12-06
相传,唐店代有一个宫女,因不堪忍受皇帝的蹂躏逃出坠宫,躲入深山老林之中。无食充饥,使采玉竹为食,久而久之平身体轻盈如燕,皮肤光洁似玉。后来宫女与一猎人相遇,结庐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2-12-06
传说,宋朝时福建漳州有母女俩相依为命。女儿名叫水仙,病得很重,老妈妈好不容易弄来一碗鸡蛋汤喂她。这时,门外有一乞丐饿昏在地,水仙让出鸡蛋汤给乞丐吃。乞丐得救后,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2-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