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 鼠疫
鼠疫(Pestis)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也叫做黑死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本病远在2000年前即有记载。世界上曾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11
潜伏期一般为2~5日。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2~7天;原发性肺鼠疫1~3天,甚至短仅数小时;曾预防接种者,可长至12天。临床上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四型,除轻型外,各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11
凡确诊或疑似鼠疫患者,均应迅速组织严密的隔离,就地治疗,不宜转送。隔离到症状消失、血液、局部分泌物或痰培养(每3日1次)3次阴性,肺鼠疫6次阴性。(一)一般治疗及护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11
严格控制传染源:1.管理患者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应立即按紧急疫情上报,同时将患者严密隔离,禁止探视及病人互相往来。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病人死亡应火葬或深埋。接触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11
对第一例病人及时发现与确诊,对本病的控制与预防极为重要。流行病学资料当地曾有鼠间鼠疫流行或有赴疫区史;有接触可疑动物或类似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各型临床特点。实验室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11
一般情况下城市里发生鼠疫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其原因是,鼠疫的发生与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关系,疫源地在青海、新疆、内蒙、云贵高原,因为这些地方野生动物较多,如野鼠、地鼠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11
概述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病因(一)传染源:鼠疫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间流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11
鼠疫病原学鼠疫杆菌属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为多形性,革兰阴性兼性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缓慢,需培养72小时以上。我国鼠疫杆菌共17个型,均以地方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11
潜伏期一般为2~5日。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2~7天;原发性肺鼠疫1~3天,甚至短仅数小时;曾预防接种者,可长至12天。临床上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四型,除轻型外,各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11
潜伏期2~3天,预防接种后可延至9~12天。临床上大多表现为腺型、肺型及二者继发的败血症型。近年来轻型及隐性感染也相当常见。轻型仅表现为不规则低热,全身症状轻微,局部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11
鼠疫以病情重、病程短、流行快、死亡率高四大特点被列为烈性传染病之首。一般在不经治疗的情况下,腺鼠疫的死亡率为20%~70%,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的死亡率则几乎为100%。我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11
这是一种由耶尔森鼠疫杆菌引起的急性严重感染,极大多数表现为腺型或肺型.病因学和流行病学 耶尔森鼠疫菌(以前称巴斯德鼠疫菌)是一种短杆菌,常显示双极染色(吉姆萨染色尤为明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11
鼠疫杆菌属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为多形性,革兰阴性兼性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缓慢,需培养72小时以上。病菌由蚤类叮咬而感染细菌在引流的淋巴结内,被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11
1.流行病学资料:病前1周内到过流行区,或与鼠疫患者或鼠疫有接触史。2.临床资料:发病急,早期呈严重毒血症现象,淋巴结肿痛,咳痰、咳血、呼吸困难,出血现象,休克。3.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11
一、什么是鼠疫,危害是什么?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通过跳蚤在老鼠间传播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俗称“黑死病”。它具有传染力强、传播快、发病争、病情严重、死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11
1.潜伏期:鼠疫潜伏期2-8天,国际上规定为6天。2.一般症状:一般无前驱症状。发病急,病人畏冷寒战,体温上升到39摄氏度以上,同时有毒血症表现。头痛、头昏,呼吸和脉搏加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11
病原鼠疫杆菌,检痰可查到鼠疫杆菌。临床表现原发性肺鼠疫:危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及呼吸道感染特有症状。发病急剧,恶寒、高热达39~41℃、脉细速、呼吸急促,病人颜面潮红,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11
人鼠疫流行前每先有鼠间鼠疫流行,一般先由野鼠传家鼠。家鼠死亡后鼠蚤另觅宿主。鼠蚤吮吸病鼠血液后,病原菌在蚤前胃大量繁殖而发生壅塞,受染蚤再附人体吸血时,除散布含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11
病菌由蚤类叮咬而感染,细菌在引流的淋巴结内,被单核细胞吞噬,但不被杀灭,且能繁殖,形成含Ⅰ蛋白的荚膜及其他毒性物质。淋巴结乃呈出血性坏死,细菌可沿血循环及淋巴管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11
鼠疫杆菌属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为多形性,革兰阴性兼性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缓慢,需培养72小时以上。我国鼠疫杆菌共17个型,均以地方命名,如祁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11
腺鼠疫是由传染性跳蚤咬伤造成的最常见的鼠疫类型,是鼠疫临床上最多见的病型。鼠疫菌通过咬伤部位进入皮肤并通过淋巴系统到达最近的淋巴结。由于鼠疫菌将在此处大量繁殖,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11
肺鼠疫是鼠疫的最致命和极少见的类型。通常肺鼠疫是由最初腺鼠疫晚期感染的继发性传播引起的。原发性肺鼠疫是由吸入烟雾状传染性飞沫造成的,并可在没有跳蚤或动物卷入的情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11
败血性鼠疫在感染直接通过血流传播时发生,但无“腹股沟淋巴结炎”的迹象。也是临床上最严重的病型之一,病人有极度明显的全身反应,恶寒,高热,剧烈头痛,狂躁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11
在流行地区从事高危职业者及接触鼠疫杆菌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考虑使用甲醛灭活的全菌菌苗,每6个月重复接种一次。短期进入疫区的旅游者可服用四环素或复方SMZ预防。拟诊为肺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11
败血型鼠疫可原发或继发,原发者的病情险恶,乃人体抵抗力弱而病原菌毒力强、菌量多等所致。全身毒血症症状、中枢神经系症状和出血现象均极严重,体温过高或不升。患者谵妄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