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13种,根据该病肾脏有无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06
(一)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姬鼠属(主要为黑线姬鼠)、大鼠属(主要为褐家鼠、大白鼠)、鼠(棕背、红背)、田鼠属(主要为东方田鼠)、仓鼠属(主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06
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本病典型表现有 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粘膜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06
少尿期常与低血压休克期重叠而无明显界限。在低血压中、后期即可出现少尿,也有人从发热期直接进入少尿期,而表现发热。低血压和少尿期重叠常为重型病例。1、少尿期的出现及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06
(一)发热治疗:1.一般治疗:早期应严格卧床休息,避免搬运,以防休克,给予高营养、高维生素及易消化的饮食。2.液体疗法:发热期由于特有的血管系统损伤,血浆大量渗出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06
出血热尚无特异性病原疗法,发病后只能对症治疗,因此,预防尤为重要。预防出血热的根本措施是灭鼠。据调查,鼠密度在5%以下,可控制出血热流行;鼠密度在1%左右,就能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06
(一)发病机理 由于免疫学、免疫病理及病原学研究的进展,认为病毒感染是引起发病的始动环节。主要理由:①由于病毒本身的作用可直接损害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造成广泛性的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06
春夏季最容易传播的一种人鼠共患的传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常发生在3至6月,该病在农村及城镇都有发病,多途径传播,病情复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06
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血管壁内皮细胞肿胀、变性,重者管壁可发生纤维蛋白样坏死和破裂等,内脏毛细血管高度扩张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06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鼠类带毒传播,以发热、出血、肾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简称出血热。此病主要的传染源是老鼠,有野栖的黑线姬鼠、家栖的褐家鼠、林区的大林姬鼠和实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06
正常值病毒相关抗体(1)间接免疫荧光法 阴性(2)反向被动血凝抑制试验 阴性 病毒相关抗原(1)直接免疫荧光法 阴性(2)反向被动血凝试验(RPHA)阴性 核酸探针 阴性临床意义病毒相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06
实验室检查(一)常规检查1.血象 不同病期中变化不同,对诊断、预后判定均重要。(1)白细胞 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3~4日后即明显增高,多在(15~30)×109/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06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几种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根据主要传染源种类不同,本病分为野鼠型、家鼠型和实验动物型三种类型。典型病例有发烧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06
春季流行性出血热进入高发期。该病是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传播媒介为老鼠,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鼠是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06
初夏,要当心老鼠传播流行性出血热。有关疾病预防控制专家说,该病主要通过老鼠等啮齿动物传播,在我国流行范围广、病死率高、危害较大。据介绍,家鼠型出血热隐性感染率高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06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也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为散发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大多以秋冬季为高峰期。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不是病人,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播。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06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可能是由病毒引起的。这种病毒在很多鼠体内繁殖,并在鼠群中传播。病理研究表明,它是通过两种途径传染给人类的:一是叮咬鼠类的小虫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06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种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症状是发热,“三痛”(头痛、腰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06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13种,根据该病肾脏有无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06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姬鼠属(主要为黑线姬鼠)、大鼠属(主要为褐家鼠、大白鼠)、鼠(棕背、红背)、田鼠属(主要为东方田鼠)、仓鼠属(主要为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06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是布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有双层包膜,外膜上有纤突。平均直径为120nm,其基因RNA可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06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发热、出血、肾损害三大主要特征。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老鼠(黑线姬鼠)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06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发热、出血、肾损害三大主要特征。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老鼠(黑线姬鼠)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06
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汉坦病毒是本病发病的始动因子。一方面病毒感染能导致感染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害;另一方面病毒感染诱发人体的免疫应答和各种细胞因子的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06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属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HV),现统称汉坦病毒(HV)。流行性出血热毒为有膜RNA病毒,形态有圆形,卵圆形和长形 ... [更多详细]
发布日期:2023-12-06